核心提示

  民之所想,政之所向。

  有着红色革命记忆的同心县在新时代脱贫攻坚战中,着力补短板、惠民生、促发展,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2014年以来,同心县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涌现出一批领先全国的创新做法和先进经验。“县城建设不搞大开发,让利大教育”的做法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脱贫攻坚督查组点赞,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受到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扶贫车间建设工作受到国务院扶贫办和全国工商联的充分肯定。

  2019年,同心县脱贫攻坚进入决战之年。尤其在第二批主题教育中,广大党员干部将学习成效转化为脱贫动力,扑下身子帮助贫困群众解难题。通过自查自评,各项指标均达到贫困县脱贫退出条件——

  全县8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累计减贫26840户101927人,剩余563户1727人因病、因残、因灾尚未实现稳定脱贫;初步统计贫困发生率0.61%,群众认可度95%以上。

  预计2019年底,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00元,超过国家脱贫标准,所有贫困户均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行政村基层组织健全且均有可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和村集体经济收入,贫困户安全饮水保障率、生活用电和广播电视入户率均达100%,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p>  一汪碧水旱塬上。</p>

  一汪碧水旱塬上。

  走好脱贫攻坚的新长征路

  红色,同心大地最亮眼的一抹底色。

  在同心这片红色沃土上,彭德怀曾将西征总指挥部设立于此。成立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开创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先河。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来,同心县红军西征纪念馆内人流如织,仅十一假期便接待游客过万人次。“在同心期间,红军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与敌人展开战斗,终于在几个月后实现三军大会师,长征胜利结束。”同心党史专家杨文元结合这段革命史,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在脱贫攻坚的新长征路上,大家要继续保持奋斗精神,敢于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带领群众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除了依托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外,同心县还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先进典型教育及警示教育。通过领导班子带头学、部门单位集中学、基层组织灵活学,全县上下原原本本通读规定篇目,以务实的作风带领群众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培育脱贫富民的特色产业

  初冬时节的豫旺镇,农田中依然繁忙:一台台机械穿梭轰鸣,将黄土层破开翻出后,妇女们紧随其后翻捡着一根根黄色根茎,抖落泥土后将它们收集成堆。

  “这叫银柴胡,是一种中药材。”村民罗存告诉记者,捡拾一天银柴胡能挣100元。

  豫旺镇党委书记王新海介绍,当地日照时间长、降雨量少、土质好、无虫害,镇上因地制宜发展银柴胡、黄芪、艾草等中药材产业,富民成效显著。

  今年雨水好,郭阳洼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平的40亩银柴胡喜获丰收,8吨多干货卖了4万多元,脱贫摘帽不在话下。

  “投入少,抗旱、抗冻,还不费人工,不耽误出去打工……” 王平细数个中好处,银柴胡从种植、管理到销售,都有专业合作社负责,农户种植有保障、收入高。

  目前,郭阳洼村种植银柴胡的有445户,占全村总户数的70%以上,种植面积近万亩,成为远近闻名的银柴胡种植示范村。整个豫旺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万亩以上,居全县各乡镇之首。

<p>  旱塬变绿塬。</p>

  旱塬变绿塬。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按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豫旺镇在镇中心全力打造中药材交易市场,一期项目投资500万元,解决大山深处药农们的销售难题。

  “除了能就近交易外,还能提供种植培训、药材烘干及物流服务。”同心县中药材协会会长虎登斌说,过去要远赴甘肃、安徽的药材市场交易药材,市场建成后有利于招徕八方客商,本地药农得以坐卖全国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同心中药材产业。

  打响脱贫攻坚战后,同心县以产业为“核”,壮大主导产业、培育特色产业,累计争取和投入各类产业扶贫资金18.17亿元,扶持发展有机枸杞14万亩、中药材16万亩、圆枣8万亩、文冠果23万亩、小杂粮35万亩、黄花1.6万亩、葡萄1.2万亩、红葱4万亩,肉牛、滩羊、生猪饲养量达到23万头、190万只、0.9万头。

  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科技服务团队+基层党建”机制,实施“四个一”示范带动工程,打造16个产业扶贫示范村,培育31家扶贫龙头企业、823家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730名致富带头人,带动7000余名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目前,同心县经营性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5.6%,“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成为当地群众脱贫增收的源头活水。

  兴办人人享有机会的优质教育

  驱车行驶在同心县大山深处,不时从土黄色基调中跃入眼帘的彩色,是一座座校园、幼儿园……

  5年来,同心县累计投入资金54.2亿元,新建同心县职业技术学校,新建中小学校、幼儿园62所,改扩建152所学校,投资30亿元建成了占地1平方公里的教育园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62所、幼儿园94所,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全覆盖。

  目前,同心县拥有县城、东部、西部三大教研片区和12个城乡协作共同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城乡学校共同发展,并于2018年高标准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

  设立教育扶贫基金,初始规模4100多万元,确保贫困家庭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获得精准资助。

  向县城走读初中生和高中生免费供应早餐,实现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先后被评为全国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先进县、全国阳光校餐示范县,营养改善计划的经验做法被教育部作为“宁夏模式”向全国推广。

  2015年启动棚户区改造以来,同心县城黄金地段出现大量空闲用地,县委、政府迅速落实教育项目建设用地1001.78亩。按照棚户区改造项目土地挂牌出让价格计算,这批土地价值近11亿元,还不包括用以商业开发后衍生出的一系列经济效益。“同心县城建设不搞大开发,让利大教育”做法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脱贫攻坚督查组点赞。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同心县党政领导班子将第一次集中调研放在校园内,现场破解群众关注的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划拨10亩土地新建豫西幼儿园,将同心三小和十小规划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为第一小学建设多功能厅、改造校园操场。

  如今,同心农村孩子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已成为历史,教育资源更加均衡,人人都有求学途径、人人享有出彩机会。

  健康扶贫让群众内心安稳

  作为同心县面积最大的乡镇,豫旺镇下辖的11个行政村均为贫困村,是该县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对于奋战5年来的脱贫成效,当地群众认可度达99.2%,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扶贫工作,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

  豫旺镇党委书记王新海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当地有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叫马永年,他因住院累计花费97.15万元,个人自付5000元,其余费用均按照各项医保政策支付,报销比例高达99.5%。经过这件事情,患者及家属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耳闻目睹的乡亲们内心深处更平添了一份安稳。

  “看病报销比例达90%且个人自付累计不超过5000元”医保政策的落地生根,让越来越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摆脱了因病返贫的威胁。

  截至目前,同心县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全覆盖,并全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服务。组建69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常住人口签约率45%,重点人群签约率85%,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应签尽签。持续对全县动态核准患病的1104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分类瞄准、精准救治,救治率99.9%,住院总费用个人自付比例仅为5.84%。全县12个乡镇和142个行政村医疗卫生机构“三个一”、医疗技术人员“三合格”和医疗服务能力“三条线”全部达标。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同心县各医院通过自助服务机、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媒介,为患者提供就医预约挂号、预约诊疗、自助缴费、检验检查结果查询、移动支付等服务,为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患者提供了“一站式”结算服务。

  “窗口办理只用5分钟,十几个工作日后资金就能兑付到账。”同心县医疗保险服务中心主任马维民说,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出院后再也不用奔波于多个部门办理报销手续,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路”成为现实。

  拓宽贫困群众的就业路子

  “厂子开在同心县后,给我们带来工作机会,大家对未来充满希望……”今年年初,中核(宁夏)同心防护科技有限公司员工田成花,给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余剑锋写感谢信,表达自己从家庭主妇蜕变为产业工人的由衷喜悦。

<p>  枸杞“整装”待发。</p>

  枸杞“整装”待发。

  因父亲及两个侄子残疾,家中只有哥哥一个壮劳力,田成花一家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核(宁夏)同心防护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后,田成花和母亲、嫂子陆续入厂打工,家庭经济条件得到迅速改善。

  打响脱贫攻坚战后,同心县通过政府筹建、企业自建、闽宁帮扶、帮扶单位援建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5.6亿元建成23个扶贫车间及1个扶贫产业园,安置就业3000余人。群众家门口就业变为现实,顾家增收两不误,就近成为“上班族”。

  2017年,同心县扶贫车间建设工作受到国务院扶贫办和全国工商联的充分肯定。2018年,在第六届民生发展论坛上荣获“2018民生示范工程”。

  有了务工场所,更要激发务工内生动力。近年来,同心县累计投入资金6319万元,完成技能培训4.75万人次,贫困户户均有1至2名劳动力接受技能培训,全县技能型劳动力由13%提高到40%以上。出台务工奖补政策,累计向1.12万人兑现奖励7840万元,极大激发了贫困群众务工增收的积极性。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同心县启动“百企帮百村”行动,积极引导县内外非公企业深入贫困村,从产业、就业及资金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与使命——

  宁夏西部创业实业股份公司向下马关镇田园村扶贫车间配套20万元设备。

  宁夏新丝路宸德服饰有限公司为河西镇同德移民村群众进行技能培训,并促成60余名建档立卡群众到当地扶贫车间务工。

  目前,同心县农村劳动力年均转移就业近7万人次,务工收入近8亿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

  危房改造圆百姓安居梦

  行走在同心县大山深处,不时邂逅几孔近乎坍塌的窑洞,周边枯草迎风瑟瑟,洞口被黄土半遮半掩,成为昔日贫困生活的生动注脚。

  打响脱贫攻坚战后,同心县大力实施危窑危房改造,筹措资金3.55亿元,坚持面积不超标、标准不降低,严把标准、验收、资金“三关”,采取原址翻建一批、维修加固一批、政府代建一批、租赁补贴一批、周转房安置一批、社会援建一批、亲属合住一批、难题破解一批、集中养老解决一批的“九个一批”政策,累计改造危房2.02万余户。

<p>  贺家塬村移民安置点。</p>

  贺家塬村移民安置点。

  推进危窑危房改造,同心县不吝人力物力财力,致力于改善最困难、最需要、最危险住房农户的居住条件,然而却依然遭受各种“掣肘”——

  部分群众住房少,先拆后建会导致他们一时无房居住,怎么办?

  极度困难户家庭经济困难,无力自筹资金,改造无力启动,怎么办?

  部分群众住房严重困难,却因一院两户不符合改造政策,怎么办?

  危窑危房改造过程中,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层出不穷,不仅考验着党员干部的智慧,更是对他们初心的一次检验。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同心县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大力营造“干事创业敢担当”的氛围,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具体到危窑危房改造,同心县东部部分乡镇进一步增大政策执行弹性——

  针对拆除后无房屋居住的困难户,实施先建后拆政策。

  针对无力自筹建设资金的困难户,由村委会给予补贴。

  针对一院两户或多户的困难户,围砌院墙后分院建设。

  稳扎稳打,创新思路。同心县陆续解决近9万人的安全住房问题,农村危房全面清零。

  今年,同心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受到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得到了“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好评。(记者  杜晓星  苏峰  蒲利宏)

<p>  荞麦长势旺。</p>

荞麦长势旺。

<p>  红花(中药材)盛开待人采。</p>

红花(中药材)盛开待人采。

<p>  在“西行漫记”雕塑下重温入党誓词。(本版图片均由同心县委宣传部提供)</p>

在“西行漫记”雕塑下重温入党誓词。(本版图片均由同心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