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光阴的故事】从棚户区搬入新楼房刘兆喜的喜悦道不完

2019-09-19 09:03:00来源:新消息报
 
 

 

  “以前看着别人住在高楼里,那个羡慕啊!现在咱也住进了宽敞的楼房里,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今年71岁的刘兆喜家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沐春园小区,提及自家住所的变迁,他有颇多感慨。2014年,石嘴山市开始对原西北煤机一厂、二厂棚户区实施改造,建成现在的沐春园小区。刘兆喜一家分到一套79平方米的房子,住进新楼后,老两口甭提有多高兴了。如今,刘兆喜每天和小区居民一起唱歌、跳舞,日子过得踏实又舒坦。

刘兆喜(后排中)和家人在老房子的合影。

刘兆喜(后排中)和家人在老房子的合影。

 

  过去日子苦,现在日子甜

  9月16日上午,记者来到刘兆喜家中。这是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室内摆放着电视、冰箱等家电和家具,每一样电器和家具都被擦拭得一尘不染。墙上挂着一张全家福,照片里,幸福的表情洋溢在一家人的脸上。这张照片是刘兆喜一家搬进新房后拍的。 

  “来看看卧室和客厅,都在阳面,太阳从清早照到傍晚,屋里特别亮堂。”刘兆喜将每个房间都给记者介绍了一遍,他的脸上始终挂着幸福的笑容。从他家阳台向外望去,只见沐春园小区道路宽阔整洁,树木郁郁葱葱,草坪绿意盎然。 

  刘兆喜一边热情地给记者倒水,一边笑着讲述社区的变化。“以前居住的棚户区,小窄道,小破房,逢年过节都不好意思请人来家里坐坐。自从搬进新家,亲戚朋友已经来了好几拨,都说我和老伴有福气,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现在想想,过去日子越想越苦,现在日子越过越甜。”刘兆喜清楚地记得那时住棚户区的场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厕所一排人。 

  1970年,刘兆喜从安徽来到石嘴山的西北煤机厂工作,住进一号井家属院。在这里,他结识了妻子,组建了家庭。后来有了孩子,一家四口挤住在一间36平方米的平房里,平房是为解决工人居住问题盖的简易房。 

  对于以前居住在棚户区的经历,刘兆喜记忆犹新:“屋子墙体严重倾斜,多处房瓦滑落。”刘兆喜说,遇到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住所周边只有一个旱厕,离家300多米远,大清早住户上厕所得排队;到了晚上,妻子一个人不敢去厕所,他得打着手电陪着去。至于饮水问题,各家各户自行接水管,将院里水井中的水引入室内。下雨烂泥多,下雪路太滑,家家户户只好在门前垫上炉灰。洗衣服晾在院子里,不一会儿衣服上就会落一层白灰。“春天污水横流,夏天蚊蝇肆虐,冬天积雪成山。”刘兆喜这样总结在棚户区的生活。 

  多年来,刘兆喜和邻居们一直盼望着政府能早日启动棚户区改造,让大家告别闹心的棚户区生活,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新房宽敞明亮,刘兆喜老两口住得舒心。

新房宽敞明亮,刘兆喜老两口住得舒心。

 

  新居乐趣多,生活更幸福

  棚户区大多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后来人口密度不断加大,住房日见紧张,几乎各家都会建房,大房接小房,久而久之形成了连片棚户区。棚户区内巷道狭窄,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恶劣。房龄大多超过30年,破旧不堪,墙体大多开裂,室内阴暗潮湿,夏难抵雨水、冬不御风寒。 

  “相比现在的居住环境,住在棚户区的那几十年过得真闹心,就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不敢穿。”刘兆喜感慨,“如果没有政府改造棚户区,给困难群众建保障房,哪会有我们的今天?” 

  沐春园小区住户大多是原西北煤机一厂、二厂退休职工及家属。位于大武口区长胜街道辖区的西北煤矿机械厂集研发、设计、制造为一体,曾经因为制造矿用机械设备发展得红红火火,在岗职工人数多,其中大多是如今沐春园小区的居民。 

  2014年,包括刘兆喜一家在内,共有2003户棚户区居民在沐春园小区有了新房。小区里配套建有幼儿园、健身广场,附近有医院和农贸市场。“搬来新楼的时候,墙粉刷了,天然气通了,还安装了太阳能。”只要提到新居,刘兆喜就难掩喜悦,“以前冬天在家里穿的是棉袄,现在冬天穿的是秋衣秋裤。” 

    小区环境优美,刘兆喜和居民们的幸福感倍增。

小区环境优美,刘兆喜和居民们的幸福感倍增。

 

  回想新楼刚建的那会儿,刘兆喜笑着说:“当时我和老伴每星期都来看看,什么时候打地基,什么时候盖楼板,什么时候封顶,什么时候安窗户,眼瞅着新楼一天天变高,心里也越来越乐呵。” 

  如今,居住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玩健身器材、扭秧歌、跳广场舞、打扑克……丰富的娱乐生活让沐春园小区居民的日子越过越舒心,越过越觉得幸福。(记者 张磊  文/图)

编辑: 胡钰

【光阴的故事】从棚户区搬入新楼房刘兆喜的喜悦道不完

“以前看着别人住在高楼里,那个羡慕啊!现在咱也住进了宽敞的楼房里,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今年71岁的刘兆喜家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沐春园小区,提及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