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人民楷模”王有德:一生只做一件事

2019-09-19 08:41:00来源:宁夏日报

  “闲不下来,只要一闲就感觉难受,每天都要去林场转转。”9月18日,灵武市马鞍山生态园区,65岁的王有德说。

  40年防沙治林,一年365天没有休息日,王有德落下了严重的胃病。“老了,身体不行了,感觉还有好多事没干呢。”王有德的包里装着好几种药,胃疼了就拿出来吃,然后又去林场拾粪、松土、修路。虽然已经退休几年了,可是他治沙的脚步从未停歇。

  “你看,这是‘小姑娘’杨柴、‘大姑娘’花棒、‘铁汉子’柠条,它们的抗旱防沙能力都特别强,这片绿洲全靠它们了。”白芨滩防沙林场63万亩人工林,在王有德眼里,每一棵树木都是他精心养育的孩子,他爱它们如同爱自己的生命。

  几十年来,白芨滩林场从一望无际的沙漠到郁郁葱葱的绿洲,离不开林场职工齐心协力的奋斗。“一个人就像一棵树,你得浇水、施肥、修剪、护理,否则就会枯死。”在王有德看来,林业工作并不是简单的植树造林,要想把树种好,关键要把人留住,人心齐就没有干不成的事。

  王有德记忆深刻的是20多年前,他把自己家的房子、亲戚家的房子,总共十几套抵押给银行,贷款80多万元为职工建了房子。“当时建的房子解决了10对双职工的居住问题,搬进新家的当天,大家忍不住哭了。”王有德的举动让职工们看到了希望,尽管条件艰苦、风沙满天,一张嘴就进沙子,但大家铆足劲挖坑种树防沙治沙,没有一个人提出要离开。

  40年过去,沙漠绿了,职工富了。凭着“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拼劲,白芨滩林场干部职工以每年造林2万亩的速度,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筑起了一道东西长47公里、南北宽38公里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扩,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在林场很多职工眼里,王有德不只是领导,还是他们的亲人。“20多年前穷得差点婚都结不了,一辆170元的凤凰牌自行车,还是王场长托人给我买的。”职工李桂琴回忆道。如今,李桂琴饲养了100多头奶牛,经营着40多亩果园苗圃,种植温棚2000多平方米,资产达到200多万元,成为白芨滩林场拔尖的致富户。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听到这话时热泪盈眶,激动得好几天睡不着觉。”王有德坦言,几十年防沙治沙,他一直按着这个路子在寻求希望。通过植树造林发展多种经营,在北沙窝和大泉沙漠引水治沙造田,开发土地7000亩种植经果林和苗圃,同时定植果树和栽植防护林带23万株,解决就业160多人。昔日的沙漠变成职工生存的“口粮”,果园成了职工的“摇钱树”,苗圃成了职工的“绿色银行”。防沙治沙不仅仅把沙漠变成了绿洲,还让265名林场职工过上了美好生活。

  5年前,王有德发起创建了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并担任理事长。“可以不吃饭,但不能让我不治沙。”王有德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治沙事业。如今,基金会已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募捐造林,在马鞍山一带的荒漠上营造了一片4000多亩的绿洲。

  “这辈子我就干这一件事,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王有德笑着说,别叫他治沙英雄,真正的治沙英雄是白芨滩林场的所有职工。(记者 张晓慧 姜 盼)

编辑: 胡钰

“人民楷模”王有德:一生只做一件事

 “闲不下来,只要一闲就感觉难受,每天都要去林场转转。”9月18日,灵武市马鞍山生态园区,65岁的王有德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