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80多年后,《清平乐·六盘山》再次响彻六盘山

2019-08-13 10:44:00来源:宁夏新闻网
   8月12日,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门庭若市,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在馆内缓缓移动,重温这段在红军长征历史中不可磨灭的光辉片段。

11.jpg

  上午9时,来自彭阳县和隆德县的200余名小学生整齐站在纪念馆前的长阶上,用宏亮的声音齐声朗诵毛泽东词章《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22.jpg

33.jpg

  孩子们手持红旗,声音铿锵,将这首词的豪迈气势演绎得淋漓尽致,振奋的童声响彻广场。

  时光荏苒,战火纷飞的年代早已远去,沉淀在岁月里的长征精神却历久弥新。

  时间的指针回转至84年前。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宁夏西吉县境内,7日经过隆德,翻越六盘山,9日兵出彭阳,在固原历时五天四夜。

  六盘山是红军长征中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毛泽东在六盘山顶俯瞰六盘雄姿,展望革命前景,感慨万千,吟出了《长征遥》:“天高云淡,望断南归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六盘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风。今日得着长缨,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这是后来名扬四海的《清平乐·六盘山》一词的雏形。到陕北后,毛泽东于12月在瓦窑堡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的壮丽词章。

  1961年,在江西庐山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在9月8日手书了《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脍炙人口、享誉中外的词作。这篇手迹,倾注了毛泽东对宁夏人民的关怀和支持,同时也成了他永远留给宁夏人民的珍品。随后,《宁夏日报》于9月30日头版套红刊发了毛泽东这首作品的手书墨迹,并配发《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社论。后由工艺人员将此放大,精心镌刻在长3米、宽1米的贺兰石板上,悬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宁夏厅,六盘山亦由此驰名。

  历史不会改变,记忆不曾淡忘。站在曾经的长征路上,大家感慨万千。

  彭阳县第五小学五年级二班的苏家宝是吟诵活动的参与者。“站在队伍里,和大家一起吟诵这首诗,我感到既振奋又自豪。”今年12岁的他今天是第三次来到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也是首次参与大型红色教育活动。为了今天的表演,苏家宝已经准备了两周时间。他说,这次活动让自己了解了长征历史知识,也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红军历尽艰辛才到达长征终点,为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来自中宁县的基层干部陈永平带着家人来到纪念馆,并为孩子们讲述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身穿红军服的两个孩子一边看着资料图片,一边听得津津有味。“给孩子讲讲红色历史,让他们了解革命故事,有助于他们更好的成长。”陈永平说。

  当天下午,在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内,央视主持人管彤向来自隆德县第一小学的教师团讲解了毛泽东创作《清平乐·六盘山》的过程,并解说了红军到达六盘山的重大意义。“随着历史的进程,这首词本身的含义已经不仅仅限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中,它告诉我们要不怕困难,在新的历史时期走好属于自己的新的长征路。”听完讲解,教师张旭说,六盘山之行接受了一次全新的思想洗礼,收获很大。作为一名教师,将把这段历史讲给学生,让大家了解红军长征,感党恩跟党走。(宁夏日报记者 马越/文   李涛/图)

44.jpg

编辑: 胡钰

80多年后,《清平乐·六盘山》再次响彻六盘山

8月12日,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门庭若市,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在馆内缓缓移动,重温这段在红军长征历史中不可磨灭的光辉片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