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宁夏非遗传承人香港讲述老手艺“新”故事

2019-04-19 09:26:00来源:宁夏日报

  “九曲呀黄河者十八道个弯呀,弯套了弯呀,黄河滩呀是我们的家园。好花儿配上个圆月呀亮吔,哎好花儿呀,我俩欢唱在花儿的海洋呀……”在刚刚结束的2019“宁夏-香港经贸文化旅游系列交流活动”上,一曲宁夏花儿《花开少年来》给现场观众带来了心灵深处的震撼。

  宁夏花儿、麻编、剪纸、民族乐器……这些充满无穷魅力和深厚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给香港民众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体验。

  “花儿”盛开,芬芳四溢

  与甘肃、青海联合申报的“花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撒丽娜便是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传承人。

  “没想到香港民众的热情这么高,当时我在台上唱,台下许多人与我互动,跟着曲调一同哼唱、摇摆。”撒丽娜说,这就是艺术,这就是非遗的魅力。在香港的5天里,除了推介会上的演出,撒丽娜还在中环码头参加了两场地推活动。撒丽娜告诉记者,她这次带来的花儿就是自己创作的作品,歌词中融入了一些宁夏的本土元素,“这原生态民歌一定会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下次听到这旋律,首先会想到宁夏,宁夏的花儿”。

  “世界非遗就应当走向世界。”撒丽娜说,此次香港之行,是她第一次走上国际舞台演唱“花儿”,希望借助这一平台,把“花儿”唱得更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让文创产品“活”在市场

  一团团杂乱无序的麻绳、麻线,在她的巧手下,“听话”地变成了憨态可爱的绵羊、呆头呆脑的乌龟、神气活现的骆驼等艺术品。在活动现场,记者见到了自治区非遗项目麻编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张璟。

  在许多人眼里,非遗产品是古老的、单调的,但活动现场展出的一个个传统手工艺+创意麻编产品却让人爱不释手。

  “在我印象中麻只能编成麻绳,没想到还能做成这么有特点的物件。”香港市民刘先生一边说着,一边饶有兴致地看着几根再平常不过的麻线在张璟手中神奇变化,频频拍照留念。

  “我们用的材料是适合宁夏盐碱地、山坡地生长的汗麻,用它的皮和茎沤透,然后拧成绳,做成生活实用品和艺术品。”张璟向记者介绍,麻纤维是草本植物,环保且时尚,她带来的这些麻编作品都含有宁夏特色和当地文化元素,“比如小毛驴、骆驼,都是‘丝绸之路’最古老的交通工具,通过这种传统文化,向香港民众展示宁夏纯朴、善良的民风民俗,欢迎他们到宁夏玩,欣赏宁夏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张璟希望手工麻编技艺走得更远:“我有义务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让世界各地切实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让非遗技艺代代传承

  “真好听,没想到就这么一根小竹管竟能吹出这么好听的旋律。通过宁夏这个乐器,让我认识到中国文化、中国乐器、中国音乐,有机会也想去宁夏看看,了解宁夏的特色。”马文祥吹奏的咪咪,将香港市民陈仕平牢牢地“粘”住。

  每至春暖花开,杨柳返青,西北地区的河滩、地边、集市上,会响起一种音色悠扬、近似琐呐的吹奏乐,它出自于当地青少年所喜爱并擅长演奏的民间乐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咪咪”。宁夏素有“哇呜唱,庄稼长;咪咪吹,牛羊壮”的谚语。

  “咪咪”制作传承人马文祥认为,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才是有底蕴的文化。

  “有继承的文化才有讲头,别人看了不会觉得是空中楼阁,不是造出来的,它是有生命的,有温度的,这才是非遗。”马文祥告诉记者,他制作的咪咪是在他爷爷和父辈制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改变而来的,“从柳枝皮到芦苇管,再到竹管,最后到现在的塑料合成材料,一代比一代强,不仅质材好,且吹出的音色稳而优美”。

  “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瑰宝,应该让更多的人学会,这样才能达到传承效果。”马文祥告诉记者,如今会制作和吹奏咪咪的人并不多,“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这门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保护好民族文化”。

  宁夏文化馆非遗保护部主任李勇告诉记者,目前我区确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2968项,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2名(4人去世),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命名的区级传承人176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在你我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让世界各地切实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是我们这代人的任务。”李勇说。(记者 张瑛)

编辑: 胡钰

宁夏非遗传承人香港讲述老手艺“新”故事

“九曲呀黄河者十八道个弯呀,弯套了弯呀,黄河滩呀是我们的家园。好花儿配上个圆月呀亮吔,哎好花儿呀,我俩欢唱在花儿的海洋呀……”在刚刚结束的2019“宁夏-香港经贸文化旅游系列交流活动”上,一曲宁夏花儿《花开少年来》给现场观众带来了心灵深处的震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