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特别推荐:绣“郎”马磊

2018-12-04 09:12:00来源:央广网宁夏频道

  “一条河流贯穿东西,河中小舟上,有的人划桨,有的人朝岸上打招呼,岸边的柳梢刚泛新绿,垂柳下掩映着几户人家和商铺,繁华的汴桥码头人头攒动 ……”人们很难想象,这幅长达8米,装裱雅致、绣工精良的《清明上河图》刺绣作品竟然出自一位男人的手。

马磊正在给学员演示绣法

  马磊,宁夏中卫市海原县海城镇人,市级刺绣非遗传承人。聊起这幅作品,他骄傲地说:“这幅作品我绣了整整两年,和别人不同的是我的配色更大胆,颜色稍微鲜艳一些。甘肃省临夏市博物馆出16万想收藏我没卖,在我眼里它是无价的。”

  男人搞刺绣原本就稀罕,还绣得这么好就更加令人感到惊艳了。而马磊的刺绣路,也称得上是一条励志路。马磊自小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后就辍学在家。2007年,他在海原县城逛街时被一家陈设着各种绣品的小店吸引,听老板说这些绣品很值钱。他想:“如果我也学会刺绣,就有了一个在家门口养家糊口的手艺,不用再出远门打工了。”

  当马磊告诉家人自己的想法时,却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父亲觉得男孩绣花没有出息。可倔强的马磊却认准了刺绣这条路,瞒着父亲到县城的培训班报了名。“那时候我刚结婚,有小家要养活,学习刺绣时没有任何的经济来源,要靠父母的接济,我觉得压力很大。”尽管不同意,但看着马磊的执着劲儿,父母还是给了他经济上的支持。

  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马磊开始了刺绣学习,真正拿起了绣花针,他发现刺绣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首先就要“坐得住”,他努力克服自己急躁的性格,打磨耐性。除了坐不住,把握拿针的力道更成了“绣郎”马磊学习的“拦路虎”,手上的针不是歪了就是断了,一天就得废掉3、4根。

  为了把绣活练好,马磊将原本40天的培训期延长为3年,成为了“流水的培训班里铁打的那个兵”。这三年里,他学习刺绣的动力从“能赚钱”变成了“很喜欢”。他总是第一个到教室,在绣架前一坐就是10多个小时,除了培训班里教的平绣针法,他还自己在网上查找一些刺绣教程,学习双面绣、乱针绣等其他针法。

马磊给学员指导刺绣

  学好了手艺,马磊萌生了开店的想法。可是没钱租房怎么办?真是“瞌睡遇上了枕头”。正好,县里为文化类创业者提供18000元的房租补贴,解决了店铺的租金问题。可是购置刺绣设备的钱又从哪里来呢?

  偶然的机会,马磊看到了青海卫视播出的节目——《一百万梦想》,这是一档在北京录制的创业类节目,怀揣梦想的年轻人都可以登上舞台,自己的梦想若能打动嘉宾,就可以拿到一定的梦想基金。这让正费劲筹钱的马磊看到了希望,2010年7月他报了名。等待报名审核的那几天,他的刺绣赚到了第一笔收入——一幅水滴幼苗图卖了400块钱,解决了他去北京参加节目的路费问题。最终,他带着自己的《清明上河图》登上节目,以全票通过的优势拿到了6万元的创业基金。

  如今,回想起当时拿到梦想基金的情景,他仍然难掩激动:“有了这六万块钱,我就不用为资金发愁了,可以给我的小店置办些绣线、绣架,还有装裱设备,特别开心!”2011年,他的刺绣小店“回绣阁”开张了。

  马磊对刺绣的痴迷和取得的成绩,家里人看在眼里。当他把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摆在父母眼前时,父母被深深地打动了,他们终于接受了他的爱好,并开始支持他。有了家人的支持,马磊的刺绣路变得顺畅起来。几个月后,他召集了46名刺绣爱好者成立了回绣阁专业合作社,第一年的利润就达到了20万。紧接着,他又成立了海原县回绣阁剪纸刺绣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响应国家精准脱贫的号召,在政府的补贴帮扶下,对农村妇女进行刺绣技能培训,不仅让她们获得了一项就业技能,也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刺绣人才。近四年参训的人员有1295人,单是县级的刺绣非遗传承人就有3个,易廷珍就是其中之一。

易廷珍正在练习刺绣

  易廷珍回忆起三年前跟随马磊学习的情形,她说:“有一次,我实在绣不出喜鹊的尾巴,马老师用铅笔帮我画好线路,配好线。除了教我刺绣,我更感激他让我找到了一个农村女人除了做饭干活以外的价值。”

  2017年,马磊还注册了一家专搞装裱与销售的公司,形成了“学校培养人才、公司销售产品”的模式,他还在沙坡头、临夏等地设立销售点,绣品远销马来西亚等国家。同时,他还把销售渠道拓展到网络,与京东等电商平台合作。如今的马磊虽然生意越做越大,但他却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就是做最好的刺绣手艺人。他希望有机会能再去接受更加专业的学习,进一步打磨自己的技艺。  (记者许新霞 通讯员何鹏飞、周学江)

编辑: 徐升

特别推荐:绣“郎”马磊

关闭